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研 > (评课)六年级语文下册《采薇》

(评课)六年级语文下册《采薇》

2021年04月19日 11:29:54 访问量:5871

 

 

《采薇》教学设计

泰兴市南新小学:顾晶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从汉朝起儒家就将其奉为经典。(播放简介视频)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诗经》中的经典名篇《采薇》(节选)。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载的读音。  

3.同学们再结合注释读读,说一说诗的表面意思。

4.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6.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理解杨柳依依

(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 村居》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  

5.为什么?(故园情难了!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柳”和“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征夫在想些什么?(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指名说)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生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三)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指名读)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 

4、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品读了《采薇》(节选),感受到了这位士兵归家途中内心的复杂与矛盾,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首诗读一读。(配乐朗读)
  2. 课件出示《诗经》中的其他千古名句,让学生一起读一读。

 

5ac744b738eed363e37cc5fb8730206

c23764bd2b078fc7dc70f41e8baf119

编辑:顾晶
评论区
叶娜(2021/6/24 11:33:37)

顾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初步读诗,以读促感
音乐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如果不通过很好的朗诵,很难充分领略诗歌的语言美感和诗歌表达的情感。因此,课堂伊始,顾老师就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展开教学,旨在读正确流利;其二,关注诗歌形式,读出诗的味道。“仅仅十六个字,那么简单,有什么秘密?”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发现了诗歌用词对仗鲜明的特点,如昔与今,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甚至是语气助词的对仗,如矣与思,这一发现促进了学生二度朗读时,读出了诗的感觉,读出了诗的味道。古诗的平仄、对仗是它极其鲜明的一个特点,但是在此环节中,没有看到老师任何解析语言,纯粹引导学生发现,并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与第一次读正确、流利相比,这一次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感受到了诗歌音韵的美。
二、直映解诗,以想促感
这一环节听起来很简单却很精彩:说说诗意;看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除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战士出征时杨柳依依,春光无限和回来时大雪纷飞,寒意阵阵的场景,更主要的是切实体会到了欢愉和忧伤两种对比鲜明的情感和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一环节让我见识了钱老师的教学功力。教师主要是通过情景画面的联想、情感体验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并体验“我”的感受。老师在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时,流畅自然,不着痕迹,真得很见功力。尤其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时候,紧紧抓住了“杨柳依依”中“依依”这一叠字运用的分析,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音调、意象和情感的完美结合和表达。想象画面,情感体验相互交融,每次品味之后,又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当感受理解逐步细腻深入之后,学生朗诵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不一样的朗诵感觉又促进了学生对诗歌进一步的感受和探索。

回复 支持[0] 反对[0]
李宵(2021/6/24 11:48:41)

音乐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如果不通过很好的朗诵,很难充分领略诗歌的语言美感和诗歌表达的情感。因此,课堂伊始,顾老师就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展开教学,旨在读正确流利;其二,关注诗歌形式,读出诗的味道。“仅仅十六个字,那么简单,有什么秘密?”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发现了诗歌用词对仗鲜明的特点,如昔与今,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甚至是语气助词的对仗,如矣与思,这一发现促进了学生二度朗读时,读出了诗的感觉,读出了诗的味道。古诗的平仄、对仗是它极其鲜明的一个特点,但是在此环节中,没有看到老师任何解析语言,纯粹引导学生发现,并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与第一次读正确、流利相比,这一次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感受到了诗歌音韵的美。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叶霞(2021/6/24 12:07:25)

听了这节课以后,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誉为《诗经》最佳诗句之一,她的美,百转千迴,言之不尽。而这短短十六字独立为一个文本,又有别于《采薇》。我认为,这十六字作为一个文本的价值,她所承载的,是一种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同时,她也是使六年级的学生接触和了解《诗经》,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一个起点。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顾楠(2021/6/24 12:51:09)

顾教师说在《采薇》之后,中国流传起一个风俗,那就是“折柳相送”,你知道为什么吗?点出了“柳”的文化意象“离别时的忧思留恋”,然后,在优美音乐声中,和孩子们一起读起了那些带“柳”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条折尽花尽飞,借问行人归不归。……”画面、音乐、朗诵,孩子们进入了古典情景的诗画氛围,他们不是在思考诗歌,他们在感受这深情绵邈、优雅唯美诗歌所营造的这份诗情画意。而在这份诗情画意中,他们不仅仅只是感到忧伤,还有那淡淡的希望,那坚持的信念。《采薇》在这里,进行了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一个不期然的蓦然回首。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鞠新龙(2021/6/24 12:53:41)

1.多种方法拼读故事,体悟诗情。(1)背景资料(2)积累古诗句(3)音乐、图片(4)情境。
2.拓展课程资源,学习传统文化。
3.建议:关键点上今后多着力,出没、风波理解还得加强,一二两句和三局两句存在内在联系,需揭示。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黄群忠(2021/6/25 13:24:59)

顾老师这节课对诗歌主题挖掘得很深,因为这首诗比较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应该让学生多读,然后改写,而这堂课老师讲得比较多了一点。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张民娥(2021/6/28 12:49:20)

音乐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如果不通过很好的朗诵,很难充分领略诗歌的语言美感和诗歌表达的情感。因此,课堂伊始,顾老师就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展开教学,旨在读正确流利;其二,关注诗歌形式,读出诗的味道。“仅仅十六个字,那么简单,有什么秘密?”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发现了诗歌用词对仗鲜明的特点,如昔与今,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甚至是语气助词的对仗,如矣与思,这一发现促进了学生二度朗读时,读出了诗的感觉,读出了诗的味道。古诗的平仄、对仗是它极其鲜明的一个特点,但是在此环节中,没有看到老师任何解析语言,纯粹引导学生发现,并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与第一次读正确、流利相比,这一次有了质的飞跃,我们感受到了诗歌音韵的美。

回复 支持[0] 反对[0]
赵彦(2021/6/28 12:59:23)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是紧扣生活,反映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对于诗歌的学习,不光是通过读,更是一种对古人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教师不光要让学生看懂文字,更要通过自己的教授让学生了解文字背后的内容。

回复 支持[0] 反对[0]
郭晓春(2021/6/28 14:16:25)

顾晶老师文学水平极高,教学本课时,朗读得引人入胜,孩子们恍如身临其境,跟着老师一步一步走向那个时代,了解时代背景。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泰兴市南新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泰兴市南新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江苏省泰兴市南新小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